|中肽生化内容团队编辑

在全球药物开发版图中,多肽药物正日益获得战略重视。尤其在代谢疾病治疗领域,semaglutide与tirzepatide的成功上市与快速放量,不仅显著推动了糖尿病与肥胖治疗模式的演进,也充分展示了多肽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与患者依从性之间的优越平衡。这些“先行者”强化了行业对多肽平台可开发性与商业潜力的认知,带动多家企业围绕不同靶点与适应症加速推进多肽新药研发。
随着递送技术、结构修饰策略与生产工艺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多肽候选药物正处于关键的III期临床阶段,覆盖代谢、感染、肿瘤、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等多个治疗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处于活跃III期临床开发阶段的多肽药物资产,从分子特性、化学修饰、靶点机制到适应症分布,力求呈现一份具有专业深度与产业参考价值的临床管线全景图。

以下链接为上期讨论的16个多肽药物管线,本篇文章为大家介绍后续15个管线
行业研究 | 破晓在即:全球临床3期多肽药物管线深度盘点 (1)
17. Icotrokinra (JNJ-2113)

Icotrokinra(又称JNJ-2113)是一款由 Protagonist Therapeutics 与强生联合开发的首创口服IL-23 (白介素23)受体拮抗肽,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免疫介导性疾病治疗策略。通过与IL-23受体的高亲和力结合,阻断IL-23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下游的Th17细胞活化与IL-17A释放,具有高度选择性,且不干扰IL-12通路。作为一款口服多肽药物,icotrokinra在临床前研究中已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与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健康志愿者中验证了其可达有效血药浓度并实现生物学活性。
在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开发中,icotrokinra已经完成多个关键研究。在IIb期FRONTIER-1研究中,100 mg BID 剂量组在16周时PASI-75达应答率为78.6%,PASI-90和IGA 0/1等关键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在后续的FRONTIER-2 52周延长期中得到良好维持,说明该药不仅起效快、效果强,也具有长期维持能力。III期ICONIC研究系列进一步验证了其治疗潜力:在ICONIC-LEAD研究中,治疗16周后约65%的患者达到IGA 0/1(几乎清除病变),约50%达到PASI-90,远高于安慰剂组;ICONIC-TOTAL则在涵盖头皮、指趾、外阴等特殊部位的患者中也达成了主要疗效终点。目前,正在进行的ICONIC-ADVANCE 1和2研究将icotrokinra与现有口服靶向药物Sotyktu(deucravacitinib)直接比较,预计2025年发布结果。
除银屑病外,icotrokinra也正积极拓展其他炎症适应症,包括银屑病关节炎(PsA)和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中重度UC患者中开展的ANTHEM-UC IIb期研究已获得积极疗效信号,具体数据尚待公布;PsA的III期注册研究亦已启动。凭借其口服优势、靶点新颖性和良好的安全性,icotrokinra被认为有潜力成为IL-23通路治疗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其开发进展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并已推动Protagonist Therapeutics在资本市场获得显著上涨。
18. Nangibotide

Nangibotide(又称 LR12)是一种由 Inotrem 公司开发的多肽类TREM-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拮抗剂,用于治疗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这一高死亡率的重症感染相关疾病。TREM-1是一种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上表达的免疫受体,其持续激活会放大炎症反应,加重器官功能障碍。Nangibotide 通过模拟内源性调控肽,阻断TREM-1 信号通路,抑制过度炎症,帮助恢复免疫稳态与微循环灌注。
Nangibotide 的早期临床研究已在健康志愿者和患者中证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b 期 ASTONISH 研究进一步显示其在 TREM-1活化水平较高的亚群中有改善器官功能的潜力。目前该药正在全球开展 III 期注册性临床研究,并已获得 FDA 快速通道资格和 EMA PRIME 项目支持,有望成为首款靶向TREM-1 通路、机制明确的免疫调节新药,为脓毒性休克这一治疗空白领域提供新的突破口。
19. Nerinetide

Nerinetide(又名 NA‑1)是一种由 NoNO Inc. 开发的20肽类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特别是在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等再灌注治疗过程中,通过减少再灌注所致的神经毒性损伤以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为抑制 NMDA 受体与 PSD-95/nNOS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组成的信号复合物,阻断谷氨酸兴奋毒性及其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Nerinetide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作用于卒中早期的神经保护窗口。此前开展的 III 期 ESCAPE-NA1 研究在整体人群中未达到主要终点,但在未接受溶栓药 alteplase 的亚组中显著改善90日功能结局,并降低死亡率。随后开展的ESCAPE-NEXT 与 FRONTIER 等试验进一步确认nerinetide 在“未使用 alteplase、接受再灌注、3小时内干预”的特定卒中患者群体中具有良好疗效与安全性。综合多个临床试验和个体患者水平荟萃分析结果,nerinetide 已成为当前最接近上市的卒中神经保护候选药之一,其注册策略正向“精准卒中治疗”路径推进,聚焦于早期再灌注但未合并溶栓药物的患者人群。其适应症范畴属于神经系统疾病 / 脑血管疾病 / 重症卒中管理,填补了卒中早期无特异神经保护疗法的治疗空白。
20. Noiiglutide (SHR20004)
Noiiglutide(亦称 SHR‑20004 或 HS‑20004)是一种由江苏恒瑞医药开发的多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分子结构为每日皮下注射的线性肽,靶向 GLP-1 受体,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其设计目标在于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及增强胰岛素分泌等机制,实现血糖控制与体重管理的双重疗效。
在II期临床中,Noiiglutide显示出良好的减重效果:24周治疗后,三种不同剂量组平均体重减少8.0–8.5 kg,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65 kg),且≥10%体重下降比例达到37–4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中度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泻),总体耐受性良好。当前该药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SHR20004‑302),正在招募中,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若三期结果延续其II期优势,Noiiglutide有望成为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LP-1类创新多肽药物之一。
21. Peceleganan

Peceleganan(又称 PL‑5)是一种由蜂毒肽B(melittin B)与昆虫抗菌肽A(cecropin A)杂合设计的人工合成抗菌肽,针对伤口感染 (包括继发性开放性皮肤伤口感染、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手术后继发感染创面等) 的局部治疗而开发。作为全球首个进入 III 期临床的外用抗菌肽喷雾剂,Peceleganan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发挥广谱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双重作用。在一项涵盖570例患者的大型多中心随机 III 期临床试验中,该药物在第8天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磺胺嘧啶银(silver sulfadiazine)乳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显著不良事件发生。早期IIb期研究也显示,2%浓度的Peceleganan喷雾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等二期开放性皮肤感染方面,临床缓解率可达96%以上。除了感染性创面,Peceleganan 还被用于部分自身免疫相关疾病,通过靶向炎症相关蛋白实现局部免疫调节。目前,该产品由江苏普莱医药开发,是首个完成III期的局部抗菌肽新药候选物,在应对抗生素耐药性挑战与创面感染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潜力。
22. Relamorelin

Relamorelin 是一种新型的合成肽类药物,属于 ghrelin 拟肽(饥饿素),由 Allergan(现归属 AbbVie)开发,专门用于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相关疾病。与天然 ghrelin 相比,Relamorelin 具有更强的受体亲和力、更高的血浆稳定性和更长的半衰期,能有效激活 GHS-1a 受体(即 ghrelin 受体),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并发挥多种胃肠调节功能。其主要机制包括增强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和结肠转运,因此被归类为促胃动力药物(prokinetic agent)。
Relamorelin 的核心开发适应症为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这是一种因迷走神经受损或胃肌功能障碍导致的胃排空延迟疾病,常伴随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在 IIb 期临床试验中,Relamorelin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可显著改善胃轻瘫的核心症状,并在胃排空速度方面优于安慰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该项目已进入 III 期临床开发阶段,并获得 FDA 快速通道资格,有望成为首个获得批准的 ghrelin 受体激动剂类胃轻瘫治疗药物。
除胃轻瘫外,Relamorelin 也在慢性特发性便秘(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中展示了促进结肠蠕动和缓解排便困难的潜力;同时由于其刺激食欲的特性,Relamorelin也被用于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的治疗。

Retatrutide是由礼来开发的一种三重受体激动剂类多肽药物,通过同时激活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受体,以达到协同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功能的作用。与semaglutide和tirzepatide一样,retatrutide也在其Lys侧链接入脂肪酸链,修饰后具备长效药代动力学特性,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具有良好的半衰期和药物依从性。Retatrutide 是继tirzepatide之后更进一步的多靶点代谢肽药,其在I期和II期研究中就已展现出突破性的减重疗效:在88周的TRIUMPH-1试验中,非糖尿病人群的体重平均下降幅度高达24.2%,远超目前市场上已上市的GLP-1激动剂(如Wegovy)和双激动剂(如Zepbound)。该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多个III期临床试验,主要针对肥胖症、2型糖尿病、超重伴代谢异常以及MASH等适应症,探索其更广泛的代谢调节潜力和长期安全性。其治疗机制不仅通过GLP-1和GIP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还通过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激活提升基础代谢率与脂肪分解能力,体现出“抑制摄入+增强消耗”的双重代谢干预路径。作为一款结构独特、机制新颖、临床数据突出的新一代代谢多肽药物,Retatrutide 被广泛认为是目前肥胖症治疗赛道中最具颠覆潜力的在研药物之一,有望在未来重塑减重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标准。
24. Rusfertide

Rusfertide 是一种hepcidin(铁调素)拟肽,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这是一种由 JAK2 基因突变驱动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红细胞过度生成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血栓事件,是一种罕见血液癌症。当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控制策略是反复放血,以维持血细胞比容(Hct)低于45%,但这一方法不仅繁琐、依赖医疗系统,还会导致明显的缺铁症,加重患者疲乏、头晕、脑雾等症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III期VERIFY研究结果,标志着 rusfertide 在 PV 管理中迈出关键一步。该研究纳入需频繁放血的 PV 患者,随机给予 rusfertide 或安慰剂,持续32周。Rusfertide 通过模拟高 hepcidin 状态,限制骨髓可用铁,从而有效抑制红细胞生成。结果显示,70%以上接受 rusfertide 治疗的患者无需进一步放血,相比之下安慰剂组仅为30%;同时,rusfertide 使平均放血次数减少三倍以上,60%以上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 Hct<45%,远优于安慰剂组(14%)。此外,患者主观疲劳评分(PROMIS)和症状评分(MFSAF)也显著改善。
Rusfertide 以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支持患者在家自我管理,缓解了反复就诊负担,并为缺乏静脉通路或不耐受放血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方案。该药物不仅在血液学指标控制上显现出色疗效,更在改变疾病体验方面展现独特价值,让患者真正摆脱“总在生病”的生活感受。
目前VERIFY研究仍在进行中,后续将包括其与细胞抑制类药物的联用前景、长期血栓风险控制、疾病进展延缓等深层潜力。Rusfertide已获得美国FDA和欧盟委员会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同时,Rusfertide还获得了FDA的快速通道认定,以加速其审评与上市进程。
25. SNP-ACTH(1–39)

SNP-ACTH(1–39)是一种由Cerium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合成猪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肽类药物,全长39个氨基酸,以皮下注射的凝胶形式(SNP-ACTH [1–39] Gel)递送,针对中高风险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MN)患者的初始免疫抑制治疗。与其他长效型ACTH类似,该制剂含有可量化剂量的高纯度合成ACTH分子,可用于优化治疗PMN所需的免疫抑制强度和持久缓解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模仿内源性 ACTH,激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MC2R),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的合成分泌,间接产生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 PMN 这类以免疫介导为特征的肾病中,SNP-ACTH 被认为有可能通过这种机制诱导持续缓解,从而替代现有以单抗类药物(如利妥昔单抗)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
SNP-ACTH(1–39)Gel目前正在美国、加拿大和印度多中心开展3期临床研究。SNP‑ACTH (1–39)已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
26. SR-0379

SR‑0379 是一种由 FunPep 公司开发,并与盐野义制药(Shionogi)联合推进的合成多肽药物,包含20 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独特的双重机制:一方面可直接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发挥广谱抗菌活性,涵盖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多种耐药菌株(如 MRSA、铜绿假单胞菌等);另一方面则可通过激活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加速新生血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从而有效促进慢性创面的组织修复与愈合。
SR‑0379 为局部喷雾剂型,用于外用治疗感染性皮肤溃疡,如糖尿病足溃疡(DFU)、褥疮等难愈性慢性创面。在早期的日本 I/IIa 期临床试验中,SR‑0379 在中重度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耐受性:在 28 天治疗期内,SR‑0379 组的溃疡平均缩小率超过 70%,显著优于对照组,并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报告。
目前,该药物正处于关键性 III 期临床开发阶段。首个 III 期注册研究已于 2023 年完成,验证了其在 DFU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2024 年底,日本 PMDA 批准启动第二项 III 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扩大受试人群与适应症范围,开发团队也在评估将该产品推向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可行性。
SR‑0379 是目前全球首个进入晚期临床阶段的兼具抗菌和促修复机制的多肽喷雾剂,若获批准,将为慢性创面治疗领域提供一种兼具创新性、安全性与患者便利性的全新治疗手段。
27. Survodutide

Survodutide是一款由 Boehringer Ingelheim 与 Zealand Pharma 合作开发的长效GLP‑1/胰高血糖素双激动剂肽类药物,适用于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Survodutide 分子结构为一种修饰过的胰高血糖素类似物,设计用于皮下注射,每周给药一次,兼具食欲抑制与能量消耗提升作用。它同时激活 GLP‑1 受体(调节进食行为)和 GCGR(促进脂肪分解),形成一种协同代谢干预机制。
临床开发方面,Survodutide 已完成一系列II期试验,包括:
肥胖患者中治疗 46 周导致体重平均下降 18.7%; 在伴有MASH患者中治疗 48 周,可改善肝纤维化和炎症指标
基于这些积极疗效,Boehringer 正在进行两项III 期试验:SYNCHRONIZE‑1(非糖尿病肥胖)与SYNCHRONIZE‑2(伴2 型糖尿病肥胖),各招募700余名患者,观察期为 76 周,主要终点包括体重变化比例和达成 ≥5% 体重下降的受试者比例。此外,针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或 CKD 的肥胖人群还启动了心血管安全性验证试验SYNCHRONIZE‑CVOT。该项目还扩展了日本和中国的人群研究。
Survodutide已通过 EMA 的 PRIME 优先审批计划(MASH 适应症)和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其高效减重能力和代谢改善潜力使其在目前肽类治疗肥胖的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有望成为继semaglutide 和tirzepatide 之后的下一代创新药物。
28. Timbetasin

Timbetasin(亦称 Thymosin β4)是一种由43个氨基酸组成的合成多肽药物,起源于天然胸腺素 β4,具备显著的组织修复、抗炎和神经营养特性。该药由美国RegeneRx Biopharmaceuticals 开发,后与 Hikma Pharmaceuticals 合作推进,主要研发形式为滴眼液,用于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病(Neurotrophic Keratopathy, NK)和干眼症(Dry Eye Disease, DED)等眼部疾病。Timbetasin通过促进细胞迁移和减少炎症,加速角膜组织愈合,是少数以组织修复机制为核心的眼科多肽候选药物。
在干眼症领域,timbetasin完成了多个 III 期临床试验,但未能稳定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主要终点,项目进展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在 NK 适应症上,timbetasin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其 II 期研究(SEER-1)表明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角膜缺损愈合速度,目前一项关键性 III 期临床正在进行中。该药在 NK 领域获得了 FDA 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罕见病治疗中的潜力,也为其后续审批提供了监管优势。
Timbetasin 作为一款以促进上皮修复和神经再生为机制的合成多肽药物,代表了眼科治疗领域中一种创新型、非传统抗炎策略,尤其在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方面具有潜在突破意义。
29. Traneurocin

Traneurocin(NA-831)是一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最初由 Biomed Industries, Inc. 开发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但该适应症方向的临床研究已全部结束,项目疑似终止。目前,Traneurocin 正在开展一项活跃的 II/III 期临床试验(NCT04452565),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该研究由 Biomed Industries 主导,名为 NATADEX,招募对象为非重症住院患者,旨在评估 Traneurocin 单药及其与抗病毒药物Atazanavir、抗炎药物 Dexamethasone 的联合治疗效果。该研究重点关注患者的恢复时间,并设计了多种组合策略。
30. Vicatertide (SB-01)

Vicatertide(亦SB-01或 P2K)是一种合成的7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药物,由 Spine BioPharma 与 Ensol Biosciences 联合开发,通过椎间盘内注射治疗由退行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DDD)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与功能障碍。其独特机制是高亲和结合并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该因子在退化椎间盘中显著升高,是驱动炎症、基质降解及神经敏化的关键调控者。
TGF‑β1 的异常信号不仅会破坏椎间盘内细胞外基质(如II型胶原与聚集蛋白)的稳定,还会上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促进感觉神经增殖,进而加重椎间盘源性疼痛。SB‑01 可在体内浓度依赖性地下调TGF‑β1信号,从而实现抗炎、抗分解代谢与促进椎间盘再生等综合生物学效应。临床前研究显示,SB‑01 不仅具备结构保护作用,还能减轻慢性疼痛行为学指标。
在临床方面,SB‑01 已完成多个阶段的试验验证。目前,其III期临床试验(MODEL 研究,NCT05516992)已完成约 417 例患者的入组,系统评估其在中重度DDD患者中对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预计将在 2025 年中期公布主要疗效终点。
Vicatertide的推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治疗范式:利用合成小肽精准调控局部炎症因子,避免系统性免疫抑制和阿片类镇痛的副作用,具有潜力成为全球首个用于DDD的非手术、非成瘾性肽类注射新药。若III期临床结果积极,Vicatertide有望成为全球慢性下背痛治疗的新一代靶向疗法。
31. Xevinapant

Xevinapant(原名Debio 1143)是一款口服小分子IAP(抑制凋亡蛋白)拮抗剂,通过模拟SMAC(第二线粒体来源的活化因子),靶向抑制XIAP、cIAP1和cIAP2等蛋白,从而解除肿瘤细胞对凋亡信号的抵抗,增强其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这一作用机制使其被广泛视为“凋亡信号恢复剂”,在头颈部鳞癌等实体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Xevinapant最早由Debiopharm开发,后授权默克(Merck KGaA)进行全球开发。然而,默克于2024年宣布终止其关键III期临床试验(TrilynX研究),使得Xevinapant的商业化进程受阻。
尽管如此,该药物目前仍在多个学术机构发起的早期临床研究中活跃推进,聚焦于头颈部鳞癌等适应症。例如,芝加哥大学正在进行一项I期剂量探索试验(NCT06110195),评估Xevinapant联合紫杉醇、卡铂和放疗在不适合顺铂治疗的局部晚期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推荐剂量。同时,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也在开展一项II期研究(NCT06145412),探讨Xevinapant联合术后顺铂化放疗在高风险患者中的疗效提升潜力。这些研究延续了Xevinapant在放化疗增敏方向的科学价值,也为其未来的精准适应症定位和再开发提供可能。
附表:部分全球多肽3期资产一览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