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创新PCSK9抑制剂的提前“退出”,或许只是开始…
本土创新药“围剿”之下,中国市场,迎来了首个PCSK9降脂药的主动“撤退”。
一则“关于波立达 (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的告知函”在业界传播,主体内容是赛诺菲宣布将终止明星新型降脂药——波立达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距离该药在华上市,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
结合赛诺菲告知函内容,此番“撤离”离不开多方因素考量,主要系三点:伴随更多国产PCSK9抑制剂纳入医保,竞争加剧;原料供应形势紧张,产能供不上;内部心血管管线调整,转而聚焦其它心血管新药的上市工作。
PCSK9赛道,目前中国市场已形成“3+4”竞争格局:3款进口药,来自安进、赛诺菲和诺华;4款本土创新药,均于近3年获批,且背后均为中国创新第一梯队的明星药企。
竞争者们,干劲正十足,一边给出更具吸引力的费用方案,另一边提速进军广泛的基层市场。而今年的医保席位争夺,也必将是一出大戏。
急速改变的竞争环境,叠加产能供应紧张等因素,让在其中者打响了“撤离”第一枪。但这一决定,对于诸多产业人士来说,仍旧“快得猝不及防”。
首个PCSK9“撤退”
今年的医保谈判还未拉开帷幕,属于PCSK9的医保擂台赛,赛诺菲选择先“撤”了。
这一决定,是基于医保竞争加剧、市场环境变化及产品长期存在的供应问题等综合考量。
截至2024年,波立达在医院全终端(含基层医疗)的销售额达8.5亿元,市占率第二。安进的依洛尤单抗以13.8亿元的销售额拿下了60.4%的市场占有率。同期,后上市的两款产品——诺华英克司兰与信达托莱西单抗,分别只有2.14%与0.15%的市占率。
这样来看,波立达并非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为何在此时选择退出?
可能要从PCSK9诱人的市场与呼之欲出的“卷生卷死”说起。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包括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其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众多可干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现有降LDL-C的降脂药中,他汀类药物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即便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倍,LDC-C降低效果只增加6%,并且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存在不耐受,可能出现肝功能损伤、肌痛、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有相当比例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效果未能达标。因此,对于已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且他汀类药物达最大耐受剂量仍无法使 LDL-C 达标的患者,需要选择联合非他汀药物治疗。
PCSK9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强效且副作用较小的降脂药物,被认为是“后他汀时代”最强大的降脂新药,联合他汀药物治疗可以使LDL-C比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50%-60%。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PCSK9药物市场将于2030年达到89亿元,2022到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3.5%。
但PCSK9在国内的竞争格局,堪称“修罗场”,已经聚齐了单抗、siRNA、长效剂型、基因编辑等多种技术路径。
当然,卷技术只是其中之一,产品价格、医保席位和院内外市场的激烈争夺战,也已经开始。
作为全球最早上市的PCSK9单抗,波立达2015年在美获批,2019年被NMPA纳入创新药优先审评名单目录,2020年获得加速批准上市,上市第二年进入到了医保目录。上市之初,波立达定价1982元/支,在2021年进入医保后,降价至306元/支。
2023年之前,PCSK9是属于安进与赛诺菲两厢对决的赛场。两家公司的专利战从波立达上市前就开始了纷争,官司打了近十年,直到2023年才告一段落。
这种“单挑”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2023年8月,PCSK9界迎来两大新选手:诺华与信达。
外资企业开启“三强争霸战”的同时,信达的托莱西单抗“杀”了出来,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重组全人源抗 PCSK9 单抗,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或血脂异常患者。
由于安进与赛诺菲的产品早已进入医保目录,所以2024年的医保谈判,市场将目光聚焦于信达与诺华。信达的托莱西单抗进入医保后,降价至每针不到300元,与安进的依洛尤单抗、赛诺菲的波立达开始瓜分市场。
但PCSK9的战事愈发提速,到了2025年,战局又变得大不一样。
除了医保内的安进、赛诺菲、与信达,再加上小核酸药物英克司兰,PCSK9这条路上,一下子又多了三个国内的劲敌:康方的伊努西单抗、君实的昂戈瑞西单抗和恒瑞的瑞卡西单抗。
2025年医保谈判在即,这下,不再是信达单枪匹马挑战MNC了,而颇有多方国产创新药“围剿”的意味。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HkqMVVtrARwGtjGplTtqQ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