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沙东中国业绩下跌70%,到MNC中国市场增速集体收窄,偶然与必然因素的交织下,MNC的“活法”已生变。
全员增速下滑!
截至今日,已披露2025年H1全球及中国区业绩的MNC有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5家药企中国区业绩增速均出现了下降,排名亦伴随默沙东的“事故”而发生变化。
默沙东,全球业绩承压,紧急启动了30亿美元的成本优化计划,或将伴随6000名员工的裁撤;中国区业绩更是暴跌70%,至10.75亿美元,排名下滑至第5。众所周知,当前默沙东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变量在于HPV疫苗,即便上半年狂卷“男女共防”战场,但终究抵不住需求的疲软。
另外,阿斯利康(AZ)中国仍摘得桂冠,诺华、罗氏、赛诺菲也照例紧随其后,然而,四家药企中国市场收入增速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尤其是诺华显著放缓,过去三年连年飙升的态势或将暂告一段落。
一、默沙东“破防”:全球或裁员6000,中国区跌70%
默沙东,开启前所未有的“应急预警”。
昔日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中国区,今年H1表现与以往形成强烈反差。
2021年,默沙东中国总收入达42.62亿美元,同比大涨60%,一下成为默沙东全球表现最好的区域。这亦是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高光时刻。
次年,默沙东中国区收入超5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0%。
2023年,默沙东迎双喜临门,中国区收入达67.1亿美元,同比大涨31.5%,不负众望摘得第一,并占全球市场收入的12.5%;同时,K药也在与修美乐多年竞争之后,终于修成正果夺得全球“药王”宝座。
但拐点很快出现。2024年,默沙东中国区整体营收下降20%,收入占比由12.5%下滑至9.4%。业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HPV疫苗在全球市场开始疲软(全年销售额同比-3%,尤其在Q4同比-17%),更是在中国卖不动了。默沙东在财报中提到,HPV疫苗销售额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需求下滑。
到了2025年H1,默沙东中国区收入直接骤降70%,占其全球制药业务的比例缩减至3.9%。而其王牌产品——HPV疫苗佳达修,今年Q1销售额下滑40%,今年Q2下滑55%,上半年整体销售额为24.53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48%,主因仍是中国市场需求依旧疲软,渠道库存偏高。默沙东表示,在今年年底前将继续暂停向中国发货,并将于年底重估2026年合适的供货节奏。
除了中国区表现不甚乐观,默沙东全球也出现了明显压力。
根据财报,上半年默沙东总营收达313.35亿美元,同比下降2%。K药仍是营收支柱,销售额达151.61亿美元,但7%的增速,明显放缓。
因此,默沙东罕见开启了重大成本优化战略——计划通过裁减和资源重组,节约30亿美元年度开支,目标在2027年底前完成,潜在伴随部分岗位的精简。据外媒报道,默沙东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6000名员工,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8%。
成本优化,无疑是为了聚力寻找下一个重磅产品。
不得不提,默沙东未来真正的看点,在于其斥巨资收购的3款新药上,其中有一款已经在成为“10亿美元分子”的路上。
近5年时间,默沙东缔造了3笔百亿美元级大并购。其中,在2021年收购Acceleron获得的肺动脉高压新药Winrevair(Sotatercept),于2024年3月上市,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6.15亿美元,上市首个完整年有望成为10亿美元级重磅炸弹。
另外两笔,一笔为2023年收购的Prometheus,重押炎症性肠病(IBD)新药。另一笔发生于上个月,收购专注呼吸系统疾病的公司Verona ,囊获其慢阻肺(COPD)大药、PDE3/4抑制剂恩塞芬汀。市场预计,恩塞芬汀峰值销售接近40亿美元。
二、增速集体慢下来了
跨国药企今年在中国区的表现格局,无疑将迎来标志性的转折一幕。
默沙东排名下滑的同时,诺和诺德有望跻身最前列。虽尚未披露财报,但在过去两年里,诺和诺德中国区营收连续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强劲。7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前100位企业”里,诺和诺德是唯一一家跻身TOP10阵营的MNC,排名第7。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已披露中国区上半年成绩的企业,相比于2024年H1的表现,都呈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诺华。
•AZ,增速从15%变为5%;
•诺华,从29%变为8%;
•罗氏(制药业务),从14%变为9%;
•赛诺菲,从2.8%变为0.1%,但有一个亮点值得一提,Q2业绩电话交流会上,赛诺菲领导层表示,其核心产品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区销量增长超过了30%;
•默沙东,从-1.3%变为-70%。
来看两家变化较明显的企业——AZ与诺华。
AZ中国,自去年重夺TOP1宝座后,2025年H1表现仍旧领先,中国区收入达35.15亿美元,增幅达5%。但若不计入中国市场,AZ新兴市场增速能达19%。事实上,在近几年,AZ中国收入表现持续处在波动状态中。
而诺华,今年最大的悬念是,中国区业绩能否延续2022-2024年连年“狂飙”的态势。中国作为诺华全球第二大市场,2024年表现尤为突出,全年销售额39亿美元,同比大增21%,远超其全球平均增速。但诺华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市场增长会在高个位数到低两位数之间,并在电话会上表示或将不会像过去那样达20%以上的增长。
当然,在华业务增速的集体放缓,并不意外。
药审改革、集采、医药谈判提速“三板斧”,从挂网到零售端的药价治理触手,同疾病领域产品竞争加剧……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持续倒逼跨国药企去构建、强化适应中国政策和渠道变革的驭变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复杂性的平常心。
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在华依旧启动了多项内外调整大动作,不变的主线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创新上,快速“处理”成熟产品,更好与全球研发策略相匹配、聚焦自身竞争优势。
在这一主线下,现在跨国药企对中国区的定位,呈现出“竞合交织”的特点。既要在创新药领域保持技术壁垒,也开始通过产品外包、技术授权和渠道共享实现风险分散和争取扩量空间,而合作对象多元,资本、创新药企,本土Pharma,流通巨头,或擅长应对市场分散、有成熟销售经验的商业伙伴,合作形式亦是多元,好比与Biotech的合作,从单纯的管线授权,深入至股权投资。
而塑造一个全新的创新产品结构,还需要内部战略、组织、人才的系统匹配。能够看到,今年上半年,MNC在华组织架构调整与人员更迭依旧剧烈。如:
•AZ中国历经几次调整,7月,其生物制药业务(BBU)旗下设立呼吸生物制剂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呼吸吸入事业部。
•默沙东中国,新设“企业家事业部”,将感染、肿瘤、糖尿病领域的诸多成熟产品纳入,产品大多进入集采范围。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无容置疑,跨国药企都致力于以更强的战略韧性和灵活性,既迎接挑战,又紧抓市场机遇。对此,上半年MNC仍持续在华加大研发能力和本土化生产能力的构建。如:
•诺华在中国首个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主要建设工程已如期完成,预计2026年底前具备生产能力。
•罗氏宣布投资20.4亿人民币,用于在沪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加强其在中国的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布局。
•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投资计划,用于在北京新建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拓展生物科技创新合作与本地化生产。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xe-qNMRWgp5vr1kC-9R2nA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