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官方电子平台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运用LNP进行基因敲入!In vivo CAR-T的全新技术路线

艾伯维 CAR-T LNP
4小时前
3

2025年6月11日,运用LNP为主要递送载体的in vivo CAR-T疗法公司Capstan宣布,其in vivo CAR-T细胞疗法(以tLNP,体内靶向脂质纳米颗粒为载体)CPTX2309正式开始1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而在半个月之后,2025年6月30日,艾伯维与Capstan宣布达成最终协议,艾伯维将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apstan,此次收购涵盖其刚进入1期临床试验的CPTX2309。同时,艾伯维还将获得Capstan专有的tLNP平台技术,该技术旨在递送RNA有效载荷(如mRNA),能够在体内对特定细胞类型进行工程改造。

随着这一重磅收购举动正式落地,以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这一创新疗法又一次站在了大众的聚光灯之下。不少小伙伴都想知道,in vivo CAR-T是什么?相比于现在传统的ex vivo CAR-T技术,in vivo CAR-T技术都有哪些潜在的优势?以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的最新技术路线都有哪些?

今天本文就以Capstan在CPTX2309中使用的技术路线为引子,简单介绍一下以LNP为递送载体的in vivo CAR-T技术,与一种以基因敲入为亮点的LNP载体的in vivo CAR-T技术路线。


PART.

01

In vivo CAR-T技术

——突破性的创新疗法

传统的ex vivo 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在实验室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能识别特定靶点的CAR),扩增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个过程称为体外 (ex vivo) 制备。而体内 (in vivo) CAR-T技术的革命性在于,它旨在以LNP或者病毒载体为体内递送载体,直接在患者体内对T细胞进行重编程,在理想情况下,能够完全避免所有在体外的对细胞的操作。

因此,in vivo CAR-T有以下几个潜在优势:

 1 

“现货型”药物:像寻常抗体药物一样直接给药,无需个体化操作,可及性高。

 2 

成本与时间:理论上成本相对更低,制备速度相对更快。

 3 

避免清淋:理想状态下不需要清淋处理或者仅需部分温和处理,提高安全性。

这些潜在优势使得in vivo CAR-T的可及范围大大提高,有望将适应症范围快速从B细胞恶性肿瘤扩大至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B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惠及更多患者。

Capstan在CPTX2309中使用的是相对广泛的以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技术路线,即直接在LNP中包裹可编码目的CAR的mRNA,并在LNP外层的PEG脂质上进行单个抗体的修饰,以将LNP靶向体内的特定T细胞。相比之下,NanoCell则是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使用LNP作为体内基因敲入CAR的载体。


PART.

02

全新的in vivo CAR-T路线:

体内CAR基因敲入

进行in vivo CAR-T探索的Biotech公司NanoCell在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T cell-specific non-viral DNA delivery and in vivo CAR-T generation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同时使用anti-CD3与anti-CD7抗体偶联LNP,并在LNP中同时包载编码CAR的minicircle DNA(mcDNA)与SB100x转座酶mRNA,这个系统被NanoCell命名为NCtx。其中anti-CD7抗体是为了促进T细胞/NK细胞对LNP的高效摄取;而anti-CD3抗体是为了诱导T细胞活化,解除T细胞静息状态的障碍。在递送至目的细胞后,SB100x转座酶会介导mcDNA插入到目的细胞的基因组中,以达成长效的CAR表达。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使用的抗体偶联技术与Capstan有一些不同。Capstan会将带有马来酰胺基团修饰的PEG-脂质预先就混入LNP制备时的脂质混合物中,待LNP制备完成后,再将带有巯基的抗体通过孵育的方式偶联在马来酰胺基团修饰的PEG-脂质上;在本文中,NanoCell则是先制备普通四组分LNP(不含马来酰胺修饰的PEG-脂质)与耦联了抗体的PEG-脂质(过夜孵育),随后将二者在45°C孵育30分钟(偶联了抗体的PEG-脂质占比0.1–0.3%),以将偶联了抗体的PEG-脂质后插入到LNP中。文章中提出,这种后插入的方式会使得LNP的粒径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图1:偶联抗体的PEG-脂质后插入LNP的示意图

图2:NanoCell体内靶向NCtx构建示意图与效果

同时偶联anti-CD3与anti-CD7的NCtx使得体外静息T细胞中CAR CD19的阳性率达到了41%以上,相比之下,单一抗体偶联的LNP仅能够做到15%左右的阳性率。与此同时,由于转座酶直接将mcDNA的片段插入T细胞基因组中,T细胞能够在长达20天的周期内持续表达CAR。从体外的T细胞功能验证角度来看,能够表达CD19的T细胞对 CD19⁺肿瘤细胞(Nalm6/Raji)的溶解率>80%(E:T=3:1且IFNγ和IL-2分泌显著升高(抗原依赖))。

随后,研究团队在体内模型上测定NCtx的效果。

首先,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PBMC人源化B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Nalm6-luc⁺)。随后,以单次0.5 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NCtx-CD19。我们可以看到,血液中CAR阳性T细胞能够达到122个/μL(第22天),其中脾/骨髓CAR阳性T细胞占比能够达到24%(第24天)。在给药后第28天实验结束时,实验组中5只小鼠有4只存活,生存率达到80%,相比之下,对照组的小鼠全部死亡。此外,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低剂量验证,将给药剂量降低到40 μg/kg,仍能实现完全肿瘤控制。

图3:CD19-NCtx在PBMC人源化B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中的效果

随后,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CD34⁺ HSC人源化小鼠模型,相比于此前的模型更加接近人体内的免疫环境。同时,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同时在NCtx中包裹了CD19和CD22 CAR的mRNA。实验结果表明,CD19/CD22-NCtx[o41]能够诱导高循环的CAR-T水平,峰值能够达到742 CAR-T细胞/μL。并且会在过程中伴随CD19+B细胞持续耗竭。其中,实验组超过75%的小鼠能够长期生存,而所有对照组的小鼠在28天后都全部死亡。

图4:CD19/CD22-NCtx在PBMC人源化CD34+HSC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效果

总的来说,NCtx证明了靶向LNP可实现体内T细胞的高效DNA递送与稳定CAR-T生成,通过双靶向设计、mcDNA/转座酶mRNA共递送,在临床前模型中实现单剂量长效肿瘤清除,为突破当前CAR-T疗法的可及性瓶颈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PART.

03

总结与展望

总结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动物模型上,以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疗法的潜力非常巨大。不论是从体内LNP靶向效果来看,还是从体内CAR-T肿瘤的杀伤效率来看,效果都非常显著。加之以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潜在的现货型药物、更低的成本与更短的时间、避免清淋提高安全性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路线一定会成为造福广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福音。

Cytiva能够在LNP为载体的in vivo CAR-T技术路线上提供全流程的支持,从上游的质粒发酵,到质粒线性化与IVT生产mRNA,再到下游的LNP包封、超滤、除菌过滤,Cytiva都有完整的硬件、耗材、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可以提供给您。其中,NanoAssemblr Ignite可以帮助您进行稳定、高质的实验室级别LNP包封,助力您在研究中始终如一地获得高质量的LNP,就像文献中分享的一样。

即将上线的可重复使用芯片更是能够帮您节省早期开发成本,快速推动实验进展。

如果您有LNP包封的需求,欢迎随时垂询Cytiva!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信息

NanoAssemblr  Ignite纳米颗粒制备系统

参考文献:

Jaime Fernández Bimbo, Eline van Diest, Daniel E Murphy, Ator Ashoti, Martijn J W Evers, Suneel A Narayanavari, Diana Pereira Vaz, Hanneke Rijssemus, Christina Zotou, Nadine Saber, Zhiyong Lei, Peter Mayrhofer, Maurits Geerlings, Raymond Schiffelers, Jacek Lubelski - T cell-specific non-viral DNA delivery and in vivo CAR-T generation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5;13:e011759.

本期关键词:

#LNP #创新疗法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ag官方电子平台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8.04-2025.08.10)
      2025-08-10
      26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7.28-2025.08.03)
      2025-08-03
      23页
    • 2025年7月仿制药月报
      2025-07-31
      16页
    • 2025年7月ag官方电子平台健康投融资&交易月报
      2025-07-31
      20页
    • 2025年7月全球在研新药月报
      2025-07-31
      38页
    专利数据服务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