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
六旬阿婆颅内惊现三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的动脉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创新运用“介入栓塞+搭桥手术”组合拳,历经两次高难度手术,成功拆除所有隐患,让阿婆重获新生。
今年2月,一向身体硬朗的60岁陈阿婆突然出现右侧眼睑下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信号,竟牵引出一场颅内危机。
在当地医院检查后,结果令人心惊:头颅CTA显示其颅内存在多发动脉瘤!最凶险的一颗位于右侧颈内动脉,直径长达3厘米,紧邻着另一个超过1厘米的“邻居”;祸不单行,左侧颈内动脉上还潜伏着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三颗“不定时炸弹”深藏脑内,随时有破裂致命风险,这让陈阿婆和家人寝食难安,当地医院也深感棘手。经辗转,陈阿婆慕名来到仁济医院南院区,求助于颅脑肿瘤中心主任张晓华团队。
“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患者颅内共有3个高危动脉瘤,”张晓华介绍,“右侧是巨大型+大型的‘组合’,左侧则是不规则伴子结节的‘隐患’。尽管患者目前症状轻微,但3个动脉瘤都有较大的破裂出血风险,犹如定时炸弹。无论哪一颗一旦在血流的冲击下发生破裂,势必会造成颅内大量出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积极干预刻不容缓!”

头颅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4-C6段多发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C6段不规则动脉瘤
面对颅内双侧、多发、巨大且位置深在的复杂动脉瘤,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奏效。血流重建团队与神经介入团队迅速展开多轮缜密讨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团队充分评估后,为陈阿婆量身定制了“两步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第一步,先由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戴炯领衔的神经介入团队,通过微创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拆除”左侧颈内动脉上的动脉瘤,手术在3月中旬完成。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左侧动脉瘤已痊愈。第二步,聚焦右侧“主战场”。鉴于右侧两个动脉瘤体积巨大、瘤颈宽、形态不规则、位置毗邻颅底且彼此靠近,常规方法风险高、效果有限。血流重建团队果断决策,为陈阿婆实施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
7月中旬,手术如期进行。张晓华带领血流重建团队精细操作,成功完成了“右侧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术中及术后造影结果令人振奋:桥血管通畅无阻,动脉瘤内血流显著瘀滞(预示其将逐渐闭塞),而右侧大脑半球的血流灌注得到了完美保护,这标志着右侧颈内动脉上的两颗巨型“炸弹”也被成功“拆除”并永久失效。

术后DSA显示桥血管通畅

术后头颅CT灌注显示左右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对称
术后仅十余日,陈阿婆便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顺利出院,彻底告别了长达5个月的焦虑与不安,重归健康生活。这场高难度“拆弹”行动的成功,是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顶尖团队协作与技术创新实力的完美体现。

“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张晓华总结道,“尤其在处理复杂脑血管疾病时,这种多模态联合、个体化精准施治的策略,是我们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关键。”仁济神经外科团队凭借精湛技艺与协同创新,再次为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筑起了牢固的生命防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