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80%)。然而,在年龄较大(通常>8岁)的患儿中,部分病例表现出独特的组织学特征:既具有HB的某些特点,又混杂类似成人肝细胞癌(HCC)的形态(如细胞多样性、病理模式混合)。这类肿瘤被定义为“具有肝细胞癌特征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eatures, HBHF),其罕见性和组织学复杂性给准确诊断和预后判断带来了巨大挑战。既往研究对其预后是否显著差于经典HB存在争议。

2025年6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肿瘤科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Oncol (Dordr)》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儿童罕见肝脏恶性肿瘤的重要研究——《基于转录组分析的诊断模型揭示,炎症是具有肝细胞癌特征的肝母细胞瘤的潜在预后因素》。该研究通过先进的转录组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新型诊断模型,并揭示炎症激活是HBHF患者不良预后的核心驱动因素,为这一诊断困难、预后存疑的亚型提供了精准评估的新工具和潜在治疗新靶点。

研究团队收集了若干18岁以下通过组织病理学标准诊断为HBHF的患者临床数据集,并纳入经典肝母细胞瘤(HB)患者作为对照。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病理、影像学数据,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全转录组分析(RNA - seq)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 - seq),还从Cancer Treehouse Tumor Compendium v11 Public PolyA训练数据集获取了超12000个样本的标准化基因表达数据及相应元数据。使用PyTorch实现神经网络分类器,以无监督聚类得到的簇标签作为训练目标。构建全链接前馈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和验证,最终通过集成模型。通过双变量COX回归确定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为独立预后标志物。
研究团队发现,具有肝细胞癌特征的肝母细胞瘤(HBHF)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差,确定炎症激活而非特定突变是HBHF的关键高危因素,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与患者生存情况有关。该研究建立了诊断模型,其得分能有效区分HBHF、HB和肝细胞癌(HCC),与病理诊断基本一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这些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HBHF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肿瘤二病区单禹华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为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张敏博士;通讯作者为肿瘤二病区顾松主任医师,共同通讯作者为徐敏主任医师。
National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暂无评论